第二十二章年终总结(1 / 1)
公元1501年(弘治十四年)十一月底。工业园皇家曙光基地。
采用简易的挤压、热拔、冷拔的方法,铜线已经成功的生产了一批,并且冷拔的同时挂树胶清漆作为绝缘皮。有了铜线就奠定了制造手摇发电机和电报设备的基础。
现代化的枪炮,离不开子弹、炮弹,弹壳就是用铜管冲压成型的。铜材紧张时,采用低碳钢做弹壳也勉强可以,但一般都是使用铜材。在高温状态下铜的可塑性非常好,因此用挤压机制造铜管、铜棒(拔铜线的原材料)相对容易一些。
机床改造进展顺利,主要的机床已经具备了现代加工的能力。于是,朱厚炜与工业研究所的孙和鼎、孙和斗兄弟一起忙碌建造初步的轧钢设备。
孙和鼎问朱厚炜:“殿下,这个轧钢我以前没有听说过,它很重要吗?”
朱厚炜答道:“如果没有轧钢,我们就只有钢锭,需要制造什么产品就要用铁匠炉锻打。从前的产品都是这样加工的,比如制造火铳,就要把钢锭用铁锤敲打成钢板,然后卷成钢管。手艺再好的工匠,用这个方法打出的火铳,质量是无法保证的,并且产量极低。朝廷的军队(神机营)早就有了火铳,这在军事上具有划分时代的重要意义,但是为什么始终得不到重视和发展呢?就是因为它制作粗糙,难于形成战斗力。当然还有其他问题,例如没有适应新武器的新战法。
打个比方说:如果把一只火铳固定好位置,装填同样的火药弹丸,连续打三枪,那么它的射程、弹着点,这三次将相差甚远。旧式火铳还有两个致命的弱点,就是装填射击速度慢;最后一点就是炸膛现象时有发生,未伤人,先伤己。这也是我们始终没有制造火铳的原因,我们需要真正好用的步兵枪支。
轧钢就是把钢材碾压成规整的钢板、钢管、多种多样的型钢,线材。比如我们现在已经有了的铜线,一根铜线数十里长,粗细均匀,表面光滑。这是手工无法制作的。比如我们即将建造的战舰,将要使用钢板做装甲,用手工如何打制这大量的规整的钢板?再比如我们将要制造的火铳,轧制出来的钢管规整标准,即便如此精度还是不够的,这钢管只是坯料,再经过机床加工,这样造出来的火铳,一千只,一万只,都是完全相同的。有了统一的口径,才能生产统一的子弹。这样的火铳才能打得准打得远。所以说没有轧钢就没有钢铁产业。生产的钢再多,用处也不大。”
孙家兄弟表示受教,长了见识。......
经过一个多月的辛苦工作,简陋的钢板轧机、和铜材挤压机建成了,经过连续的五次轧制和切断,通红的钢锭变成了大块的5毫米厚的钢板。这首批钢板是用来建造新的高炉和转炉以及水泥窑的。看着从钢锭变成整齐的钢板,孙家兄弟目瞪口呆,虽然他们参与了轧机的制造全过程,也想不到会有这种奇观,这平整的钢板,绝不是手工能力所及的。
铜材挤压机就是把高温的铜坯料(高温状态下可塑性好)装入挤压机的料仓中,利用水压的原理产生大约数十吨的压力(现代的挤压机都有两三千吨的压力),从成型孔中挤压出铜材,形成型材。新天朝自力更生在上海制成第一台万吨水压机
铜管的挤压工艺很巧妙,在挤压的活塞正中有一个钢棒,它的直径等于铜管的内径。挤压出口的孔径就是铜管的外径。活塞挤压铜料之前,钢棒就已经穿过被挤压的铜料,到达出口孔的中心位置,挤压孔和钢棒形成了一个环形的空间。铜料从这个空间被挤压出去,就成了无缝铜管。挤压的铜管,管壁很薄,可以直接冲压成弹壳用料。
作为实验,第一批铜管是按照子弹的口径9毫米生产的。实验成功后,要建立子弹炮弹专业生产厂。之后孙家两兄弟也分了工,老大孙和鼎负责冶炼轧钢和新的高炉转炉建设,孙和斗负责机加工。
轧钢设备仅仅是开始,马上要过年了。后续的工作年后再安排。孙家兄弟的家眷已经接来,在基地过年即可。并且他们也接受了朱厚炜邀请,表示正月去北京拜年。
这一年1501年(只有半年生产建设时间)最大的成绩是:炼铁550吨;钢180吨;有了接近现代的机床,因此,有了强大的加工能力;经济上主要靠玻璃、瓷器;白银储备300万两,很充足;有了一支像样的军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