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930章 伯力(1 / 3)
,二汇方吹讨来的刺骨寒风掠讨山脊,带着呼啸声在那川眦叩以荡,在这种气候条件下执行巡逻任务,确实不是件轻松的事情。
现在雪已经停了,但是风却更大了,那些深及大腿的积雪严重影响了前进度,而且根本没有办法直接踩着雪面行走,只能依靠那些用树枝和木条制造的简易雪鞋,这种雪鞋上山的时候还比较轻松,但是下让。的时候却必须小心翼翼,尤其是在徒坡行走的时候,这种简易雪鞋很可能会成为使你摔下山坡的罪魁祸。
现在,一支巡逻队就穿着这样的雪鞋行走在山脊靠东的一面,所有的巡逻队员不仅都穿着雪鞋,而且也都穿着一身雪白的军装,上头还挂着一些枯枝烂叶,一些人的身后背着步枪,另一些人的身后背着冲锋枪或者轻机枪,手雷袋就挂在武装带上,正随着脚步一晃一晃,为了帮助行走,所有人的手里都还拿着一根木棒,在那徒峭的山坡上寻找着可靠的支撑点。
由于山坡很徒,巡逻队的前进度很慢,而且为了防止遭到伏击,巡逻队分成两支分队,前头那支分队只有几个人,后头那支分队也只有二十多个人,加起来不过是一个步兵排的兵力,但是现在指挥这支巡逻队的军官却是一名营长。
这名营长就是章国栋,由于在当年的那场岫岩战役中表现出色,在战后不久,他就被提拔为营醉,经过半年考察和半年的培,最终被提到了营长的位置上。
营长,这个职务说大不大,说小不勉强可以与高级军官坐在一起开会,不过章国栋还是觉得这个职务有些屈才,所以,他现在正在努力的向团长那一级奋斗,而作为奋斗的重要手段之一,就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和下属,也正因此,章国栋平时就对部队的练抓得很紧,而且往往亲自主持一些具体事务,今天派部队巡逻山脊,他就是亲自带队。
自从前天中国部队攻占伯力之后,伯力就成为了国际干涉军陆军部队的前线指挥部,说是“联军。”实际上现在保卫伯力的主力就是中国陆军的那几万部队,英国、美国的陆军只是象征性的向伯力城里派驻了一两百人,而日本陆军虽然达到了两千人的兵力,但是没有重型武器,只有中国陆军部队是齐装满员的,不仅拥有重炮,而且甚至还拥有一支陆军航空兵中队,装备有战斗机和轰炸机,战斗力非常强悍。
现在的联军陆军司令就是中国将军且道网,但是前天周道网就离开伯力去海参葳了,现在在伯力城里主持联军陆军事务的实际上是副司令潘康时,司令和副司令都是中国将军,这让英国将军和美国将军都非常不满,可是不满归不满,毕竟中国陆军兵力最强,再加上联军海军司令是英国将军,那么,这多少也可以看作是一个平衡策略。
作为伯力联军陆军部队中的一员,章国栋可不像日本人那么轻视俄国布尔什维克部队的战斗意志,虽然对方缺少重武器,但是一来他们是本地人,熟悉当地的气候和地理,二来他们是为了信仰而战,再加上政治委员们宣传的“保卫俄罗斯。的口号,这打起仗来,有时候确实是不要命的,对此,章国栋是深有体会,毕竟,他是参加过前天的伯力巷战的。领教过俄国革命者的顽强斗志,实际上。如果不是坦克的协助,章国栋完全相信,伯力的攻克至少会推迟一至两天。
现在是冬季,对于交战双方而言,都是有利有弊,对于俄国人而言,这寒冷的气候是他们所熟悉的,什么时候有利于动进攻,什么时候有利于防御,俄国战士都很清楚,但是这并不代表中队在严寒面前就毫无优势,实际上,在这么冷的天气下,几乎所有的河流都封冻起来,那河面上的冰盖足有一两尺厚,这么厚的冰盖可以保证作战车辆的快行动,就连坦克也可以直接从冰盖上开过去,这有利于中队的进攻,尤其是在平原地区。
但是在山区,情况就反过来了,在山区,占据全面战术优势的是俄国的抵抗分子和游击队,他们通常潜伏在山中的密林里,等待条件合适的时候才会动突然袭击,要么是趁黑夜袭击兵营,要么是趁风雪时攻击运输线,在这种游击战的背景下,占领军的山区巡逻就成为不可或缺的日常军事行动。
现在,章国栋和他的士兵们执行的就是这样的巡逻任务,他们正在巡逻的这处山脊很重要,因为在山脚下就是一条公路,连接伯力城和北边的一处前哨阵地,阵地上的物资补给全都仰赖于这条简易公路,如果游击队从山脊向公路上射击的话,前哨阵地的后勤补给将变得相当困难。
也正因此,章国栋就将他的营部设在那条公路边,距离这处山脊很近,专门盯着这个制高点,平时,战士们除了用装甲车清除道路上的积雪之外,最主要的任务就是监视山脊,为了便于防守公路,他们还在山脊的几处有利位置设置了警戒哨,安排了哨兵在白天值班,一旦有警,迅鸣枪报警,避免运输部队的损失。
现在,章国栋率领巡逻队正在向其中的一处警戒哨前进,到了那里之后,他们可以稍事休整,吃过午饭之后,就会调头往回走。
这一路走来,战士们现了许多留在雪地上的脚印,这使章国栋不得不担心起来,由于地形不便埋设地雷,因此警戒哨的防御是不强的,考虑到这一点,章国栋催促部下加快度,但是既然是在山脊上行走,这度无论如何也是快不起来。
快接近警戒哨的时候,雪地上的脚印突然变得凌乱起来,这使所有官兵都提高了警惧,走在最前头的尖兵立亥停了下来,等章国栋率领后卫部队赶来之后,迅将这一情况汇报给了章国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