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十一章还是启动黑心老板模式(1 / 1)
清晨六点,皇庄天开始有点亮了。王元穿着自己设计的远动服。开始晨跑。一天生活开始了。十二,三岁是充满活力的年纪。每天坚持五公里。对身体刚刚好。不能像远动员那样,每天压榨自己体能,到老一身病。
皇庄整体是,一条由南向北的路,连长安,大概二十几里路,马车来回一小时。从长安向皇庄方向,第一个看到的是东面,三千士兵军营,军营有操场,有跑道。里面还放了王元设计的单双杠。因为是零时使用,是木头做的。军营放这里,是为让他们负责外围警戒。和维护皇庄治安,西面下去五公里,刚好是王元王府,王元恶趣味,自己姓王,又是王爷,干脆府门就写王府,府后面有一条河。工房基本修在哪,取水方便。
佃户的村子在王府,距离一里的北面。村子里大概万把人,种地的也就一,两千。剩下的是家属。煤山是后买的,离王府有点远。每天用牛车把煤从煤山,拉倒工房。
王元从王府跑到军营。在军营和新一起吃完早饭。再和新兵一起训练一会,再坐护卫跟在后面马车回王府。开始大家不认识王元,还奇怪怎么还有这么小的兵。大家坐一起也有说有笑。王元在军营盖了几个大食堂,从王府厨子里培训了几个厨师。派到这给新兵做饭。大家坐在长条凳,长条桌上,十人一组吃饭。吃完有一刻钟休息。大家看王元和大家一样,吃东西狼吞虎咽,也和他有说有笑,到后来大家知道他身份,也没什么拘束。
由于皇庄最近流民比较多,新兵也要维持治安,王元安排牛勇,每天抽调两百人,轮换维持治安。吩咐陆野找十个招募的书生,登记流民身份,发给身份牌,用一个绳子,栓一个木头正面写名字生辰,反面特征。掉了,赈济的粥就领不到。
流民数量每天汇总,陆野交给晓婵,晓婵统计总数,交给王元。十多天流民快过万了。这么多人,粮食消耗也不小啊。要在开一些作坊,不能让他们白吃白喝。虽然这些人每天消耗,比三千士卒少很多。也不能让他们白吃白喝了。王元没几个月要去封地了。自己一走,还有人会免费发粥吗。人是有惰性的。吃习惯了免费的,就不愿意干活了。把水泥厂建出来,让他们修路吧。
王元说干就干,急匆匆来到书房,两个丫头,也起床在书房里,自己位子上,各忙各的。王元也没招呼她们,开始画水泥工厂图。忙一上午,把图画好。眼看又到吃午饭时间。王元不淡定了。我美好的穿越后吃等死日子呢?不行每天这么忙,比九九六还辛苦,我要培养一些接班人。
想到就做,吩咐晓婵,叫陆野安排人,找一些七,八岁小孩,识字的年龄可以放宽到十二岁小孩,最好孤儿,男女都行。这个决定,以后意义重大,王元亲自教导的学生,也就这一批。做为种子。他们教导出更多学生。科学发展科学家多少是关键。没有一个科技项目是独立的,物理化学要有数学做基础。物理生产各种设备,这设备是各科学基石。好比医学没机器,医生看不了病。中医不算。化学提供能源,合成材料,又为物理学服务。
所以最后科技要发展,不能缺少一门学科。这么多科技,光靠自己。累死也写不完这些书,哪怕自己是在抄。以后自己提出方向,剩下的让别人去研究。古人不比现代人笨,只不过眼界限制了他们的想象。王元就是给古人打开眼界的人。
还是把工厂建成,工厂建成就能消化这些白吃白喝的。自己去封地了,皇庄就给三舅管理。有老爹这个最大的撑腰。短时间因该没问题。三舅买的酒楼该装修好了吧,商队怎么还没有组建。头疼。
下午,王元安排福林,去采购砖,修炼铁高炉的耐火砖买不到,烧石灰窑的砖要求不高。先到流民里招一些人。烧出水泥。然后就可以铺路了,王元打算在煤渣路旁边修一条路。这样不影响皇庄通行,路也能拓宽,水泥路干了,再把煤炭路铺上水泥。王元的四轮马车要完工了,以后路上都是四轮马车,路肯定要拓宽。
王元的四轮马车,虽然没在车厢外面,雕金龙,但是王元车厢六面,都用了两毫米钢板,镶嵌在车厢木板里。烧制钢板花了不少时间,没高炉,钢板是一小块一小块打出来的,虽然窗户也用的是玻璃,但也装了推拉钢板。把四面窗户钢板一拉,就是一个防弹装甲车。没c4炸不开。为了减轻重量,王元自己的四轮马车,没做那么大只有一米五高,一米五宽,长两米。做这么长是为了本着,能坐着绝不站着,能躺着绝不坐着的原则。自己在马车里能躺着。可惜桌子放不下,于是做了一个折叠在车厢内壁上的桌子,用的时候放下,不用收起在车厢上。马车就差最后刷完漆就完工了。
下午,王元把三舅张杰,招唤过来,见过礼,王元问道:“三舅,酒楼装修怎么样了啊?”“差不多还有两三天就好了。”张杰答道。“那我要的商队,组建了吗?”王元又问。“人差不多招起了,现在在买马匹和车辆。”王元一听乐了。“三舅先把人带到皇庄,我培训一下,三舅买点马匹,车我来想办法。”“好的,王爷。”
王元又道:“今天叫三舅来,主要是有点东西交给三舅卖。”说完,大声道:“晓婵把东西拿进来。”听到门外晓婵答应一声,端了一个盘子上来。张杰看到盘子上放了一个锦盒。正纳闷里面是什么,只见晓婵把托盘,端到王元面前。王元接过锦盒,放在旁边的桌上。缓缓打开盒子。张杰一看,大吃一惊,不由倒吸一口冷气,猛的站了起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