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十七回 水寨治军录(1 / 5)
太阳渐渐偏西了,可是斜阳的毒焰简直焦灼皮肉。
炎威天气日偏长,汗湿轻罗倚画窗。门前铁桂青眉悴,院内凌霄绿叶黄。
盛舜英心情焦躁,写不下今日的札记。
原本她只需负责行军打仗,如今既要处理军务,又要打理民政,不仅要亲自劳动,还要辅佐七王爷,事情纷乱繁多,迫使她用札记的形式将事务理顺。
尤其是将六千多名女眷编入“织营”,协调管理之后,她的担子就更重了。
这时她又想起那个军师,前五年的文职工作都是他完成的。
自己手下的战兵,一部分来源于贫农,一部分来源于流民,还有一大部分来自俘虏,普遍存在战斗力低下、文化程度低、组织散漫的问题,并且深受流寇思想、军阀思想的荼毒。
要想真正改造他们,还需下一番狠劲。
没想到,恶性事件很快爆发了。
训练时,一位战兵头昏眼花,全身发热,倒地不起。明眼人都看得出来,这是中暑了。
但负责训练的校尉可不管,上来就是一脚,把战兵踹到演武场边的水田里:
“想开小差吧?老子送你回家!”
说罢,他抄起腰刀,照着战兵的头上、身上就是一阵乱砍,当着数百将士的面,硬是将战兵活活砍死在水田里。
盛舜英闻此怒不可遏,当即下令将校尉腰斩示众,头颅悬在营门军旗上,以告诫军官不得侮辱、殴打士兵。
严厉的规定只是治标不治本,上万士兵只有经历坚韧不拔的学习,才能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战,变成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的战士。
余南时带着士兵们辛辛苦苦地营建校舍,好歹弄出了学堂的样子。至于教书的先生,识字时可以靠那些满口之乎者也的老学究,但他们只会培养出顽固的卫道士。
二人利用严格的考试,特地挑选文理通顺、字迹清楚、忠实勤劳的青年士兵,一共六十六人,利用夜晚为他们“开小灶”,提前将他们培养成“先生”。
学堂的条件十分简陋,与所谓太学相比,简直是天壤之别。
一张东倒西歪的旧木桌当讲台,地上一行行用石块支起的木板做学员的桌子。
余南时耐心地教导士兵莫贪钱、吃苦耐劳等端正品行,以及开仓济贫、保护百姓等斗争本领。